发动机被誉为火箭的“心脏”,高凤林,则是焊接这一心脏的中国第一人。他先后攻克了航天焊接200多项难关,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2014年,在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高凤林同时获得三项金奖,震惊了世界。今天的“最美奋斗者”,让我们来认识被誉为“金手天焊”的大国工匠——高凤林。新闻广播记者马骏报道:
走进高凤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便能看到倒扣在人工操作台上的巨大的锥桶状金属物,这便是火箭发动机的喷管。喷管上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这些比头发丝还细的空心管,通过焊接被“编织”在一起,每个焊点的宽度只有0.16毫米,容不得半点闪失。高凤林,便是这个在刀尖上的“舞者”。
“做我们这个工作一个是稳定性,一个是协调性,再一个是悟性,还有一个重要的是胆识!为什么一些关键部件最后还是由我来做。很多关键部件都是上千万的。就像我们的外科医生,全国做复杂手术的就那么几位。高端问题的解决需要高端的技巧、加上高层面知识的结合。”
大师不是一天练成的。高凤林曾经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用筷子练习“送丝”的动作,喝水的时候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他还练就了十分钟不眨眼的绝活儿。匠心,还体现在钻研精神上。上世纪90年代,为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它的喷管焊接一度成为研制的瓶颈:
“中国第一型的低温液氢液氧的发动机,我们开发了一种新材料,F151不锈钢。当时发生了一个瓶颈问题,这种材料我们焊完了拿到钣金车间冲成抛物线形状的,结果我们这边焊完了一冲就裂。”
高凤林不是一味的蛮干。查资料,分析材料的性能和结构特点,调整操作参数,改进焊接工艺,最终,这项难题被高凤林突破了。他也因此荣立国家331工程三等功。而当时,他才只有21岁。
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折让高凤林面对火箭“心脏”焊接过程中的疑难杂症,能够妙手回春。而他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在2007年。当时,长征五号研制的关键时期,发动机内壁在试车时出现了“烧蚀”。高凤林临危受命:
“当然十米之外就是氢罐。如果说有引燃物的话,他爆炸就相当危险。我们上台操作的时候,是在半山腰上,系上保险带来排解难题。那也是我人生最难的一次。一点开始操作,到了四点多还没有,因为他那个口非常小,只能进来一只胳膊,完了再特别深的地方,再加上我们要有一些焊料的填充,根本就看不到里边的,就是凭感应了基本上就接近于盲焊。那天正好是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在五点太阳下山之前是把这个解决了。整个这个过程特别越到最后我是大汗淋漓。这个事完成后,11所的领导专门写来感谢信,力证这个事给这个型号的研制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凤林身上有股子劲儿。为了攻克难关,他曾经连续熬夜将近一个月:
“曾经为了长征五号新一级发动机难关的攻克,一个月的时间每天凌晨到五点,回去洗把脸,稍微眯一下,八点就来上班,连轴转。”
他还常常不顾危险,直面挑战,轻伤不下火线:
“我这脑门被砂轮片飞进去了,做了两次手术。我这胳膊还有黄豆大的那个铁屑!那也是边校边焊,正好榔头那个掉下来的铁屑擦飞进去,本来要拿出来,但是这个后来说人拿出来太困难,因为离这骨头得有两三毫米。所以我理解为什么我们嗯很多革命战士说我现在这个身上还有很多弹片,未取出……”
因为技艺精湛,高凤林曾经被许多企业许以高薪聘请,但他最终都拒绝了。他像钉子一样,三十多年来专注地做着一件事:
“我从90年代开始,得了很多奖,最开始是省部级奖,后来是国家级奖。领导说,我是久久为功,一直在进步。“对您而言,最大的成就是得奖呢,还是火箭升空那一刻呢?”那当然是火箭升空。获得荣誉只是国家、人民对我们的一个认可。过去就过去了,一切都从零开始。有一些人,一生做了一件漂亮的事儿,拿出来拿好几年说。这种昙花一现似的,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